沂蒙,这片位于山东省中南部的广袤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在这里,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勇敢,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沂蒙精神,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在革命战争年代,由无数沂蒙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一种伟大精神品质。它包含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
2025年1月11日至14日,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的星火燎原实践队来到了临沂市,走访了莒南县、沂南县、蒙阴县、沂水县等多个县级市,展开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1月11日,实践队来到了莒南县厉家寨村,有幸采访到了徐根田老人。身为坪上镇厉家寨村原大队长,徐根田老人参与了当年的厉家寨整山治水。
厉家寨地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土地瘠薄且被山岭沟壑分割得零碎,既怕旱又怕涝,开展大规模的整山治水工程难度极大。
“这里的山是穷山,水是恶水,穷山恶水种地难,十年就有九年歉。”徐根田老人这样回忆道。“但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没有一个叫苦的。全靠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锨,车推人挑拼命干。”谈到此,他眼中含泪,感慨万千。
在党员干部带头领导下,厉家寨村民积极克服困难。1955年起,厉家寨人移山填谷、劈岭造田,两年建成高标准梯田300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多斤。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得知此事后,欣然写下:“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实践队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厉家寨毛主席纪念广场。广场上,毛主席批示的大字熠熠生辉,见龙峰、关山、气脉山环抱之中,文龙河、金龙河映衬左右。广场中心的毛主席像,宏伟庄重,让人心生敬意。
“只有实地走访过,才能深入理解当时的精神内涵。”实践队队长付冰冰说道。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沂蒙这片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有着壮烈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1月12日,实践队马不停蹄来到板泉镇渊子崖村。他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在瞻仰了渊子崖烈士纪念碑和渊子崖保卫战遗址后,实践队有幸采访到了老党员林孝祥老人。
“林老七砍死了八个鬼子,露头一个砍一个”他眼中闪烁着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仿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在昨天。林孝祥老人缓缓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1941 年 12 月的一个冬日,日军纠集了数千兵力,气势汹汹地向渊子崖村逼近,妄图在这里进行扫荡。但渊子崖村的村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保卫家园的决心,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村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村子的尊严。
林孝祥老人还带领成员们来到了家中,并介绍了115师留下的痕迹:旧合影、人名单、地图以及可坐可躺的长凳。生动还原了战士们艰苦的生活场景,实践队成员们也感受到了战士们的毅力与抗战精神。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的蒙阴县烟庄村涌现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拥军支前女英雄群体,这便是“沂蒙六姐妹”。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成年男子都随部队上了前线,村里只剩下了妇女和儿童。
六姐妹带领妇女们挺身而出,她们收草料、运粮草、烙煎饼、做军鞋、送弹药、护部队转移,据统计,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六姐妹”带领全村共计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料草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实践队采访了沂蒙六姐妹”之一的公方莲的孙子杨建军同志。他说,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公方莲和其他姐妹一起,带领全村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地忙碌,她们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又送往前线。她们还为部队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双鞋。
紧接着,实践队又来到了94岁战争亲历者伊廷相老先生的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虽然伊老先生的耳朵已经听不是很清了,但是仍然对战争时期“沂蒙六姐妹”联合妇女们摊煎饼、做鞋子送往前线的事迹记忆犹新。
深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实践队看到了到革命先辈留下的枪支弹药、板凳草鞋。泛黄的纸张背后,实践队成员们读到了革命者“忠于爱情、忠于事业、忠于亲情、忠于组织”的高尚情怀,理解了沂蒙红嫂们“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的无私情操,触摸到了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可感的先辈形象。
撞击心灵的成长,源于万里寻访实践。岁月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是需要传承的精神与勇气。
截至目前,实践队已前往大中小学开展沂蒙精神宣讲十余次,走访调研临沂多个县,形成3万多字访谈实录,给发表新闻多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了解沂蒙精神,越来越多的英雄人物被看到。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此行虽已结束,但关于沂蒙的记忆将长存心间;对沂蒙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则是我们永远在路上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