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堂(第76讲)】祥瑞与王莽改制

发布时间:2022-07-01 作者:徐畅 审核:罗凌云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326

630日下午,博雅讲堂第76讲在西环301举行,主题为“祥瑞与王莽改制”,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伊强主讲。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伊强老师首先指出王莽研究最基础的文献是《汉书·王莽传》,班固作《王莽传》固然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主要依据官方材料,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尽管目前出土了不少与王莽相关的实物和文献,但这些材料多来自于基层和民间,能够丰富某些细节,然尚不能形成颠覆性结论。

伊强讲述祥瑞与王莽改制

伊强老师认为,王莽能够专权并最终篡汉,他的两个身份尤为关键:一是外戚,王莽身为元后王政君之侄,汉代惯例,外戚可被赏官封爵,这为王莽登上政治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二,儒生,王莽是一个儒学信仰者,“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与王氏其他子弟的飞扬跋扈、不学无术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为西汉末宗族子弟的一股清流,得到了当时掌握话语权的儒生集团的支持和拥护,为其称帝奠定了群众基础。

祥瑞在王莽篡汉称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伊强老师梳理了祥瑞的起源,认为祥瑞的产生、兴盛与“五德始终”学说关系密切。“五德始终”学说为朝代的兴衰更替提供了一套阐释体系,而祥瑞、灾异、符命、谶纬与之结合,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理论系统,在战国秦汉时期深入人心,成为普遍的知识信仰。伊强老师指出,祥瑞易为统治者利用,而灾异更易为臣子利用以制约皇帝,也为潜在的最高权力觊觎者提供了诸多暗示。喜谈阴阳灾异、五行,是汉代儒学的重要特点,在西汉宣帝之后,刘汉将亡的观念逐渐扩散,而某些对刘氏不利的灾异,则成为了王氏将兴的祥瑞。伊强老师梳理了王莽专权至即位的大致过程,以及祥瑞、符命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王莽的改制,并非进行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而更多聚焦于“制礼作乐”“改正朔,易服色”等具有政治象征、宣传意义的改革,其它关系经济民生的改革,多完全依照儒家经典,如均田、均输等,皆以失败告终,这也揭示了儒家学说在当时的失败。

最后,伊强老师指出,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篡位成功的“乱臣贼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受到严厉地批判。但民国以来的学者,则从更具现代意义的眼光来评判王莽,如吕思勉认为王莽是最后一位试图“改革社会”的政治家,其成其败,都不能由王莽一人负责。因此现代人在研究王莽时,应在详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更加多元的角度进行评判。

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在场学生积极提问,就祥瑞对王莽与汉朝的意义等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伊强老师一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答。

 

主讲人简介:伊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秦汉史及出土文献。在《简帛》《简帛研究》《出土文献》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秦简虚词及句式考察》,获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参编《秦简牍合集》,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