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李泉教授做客暑期云端学术大讲堂,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作了题为“汉硕生应具备的教学信念——兼谈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报告。来自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中文系的师生和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学习者、从业者百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听取报告。讲坛由学院副院长魏学宝主持,汉硕导师齐卫华副教授作总结点评。
报告中,李泉教授介绍了教学信念的内涵与体现。他从共性与个性,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汉语教学信念的构成和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背后的信念。李泉教授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跟英语等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属性相同,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上都必然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由于语种和教学重难点不同,教学信念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另外,语言教学涉及到的教师和学生、目标和课程、语言和文化、教材和教法、教学环境和资源等因素影响教学信念。信念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李泉教授结合个人和前人的教学经验,分享了汉语二语教学15个方面的15种教学信念,比如:目标观、语言观、学生观、教师观、语法观、语音观、偏误观、课型观等。最后,李泉教授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几点建议。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只有一次机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研读论文的方式方法;学术论文的关键在于创新,他用具体的选题讲解了什么样的选题是新颖且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学术论文写作还需要注重材料和语料本身的说服力、相关文献的选择等,这些是新的观点和道理的依据;同时,论文写作的章法也是重中之重。
在互动交流环节,李泉教授针对教师提出的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针对性以及如何提高留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积极性等问题做出了细致的解答。
齐卫华副教授总结:“李泉教授源于多年教学实践用于指导汉语教学的信念以及方法的讲座全面深入、详实生动,汉语教学信念的15种例析给予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深刻的启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引导广大对外汉语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培育教学信念,不仅把对外汉语教学当做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学术志业,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事业。”
李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导。兼职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等期刊编委。获得过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文集、教材等10余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系列配套教材。发表论文120余篇。